It's Wednesday, which mean it's library day after work. Out of this kid-friendly neighborhood library which consists of mostly children's books (and very few foreign language books), I stumbled across this one.
The title looked interesting but the synopsis seemed a bit boastful (這是一本「講真話」的書), I was a bit skeptical but checked it out (borrowed it) anyway.
Fast forward to one hour after flipping through the first page, I'm almost quarter-way through already! I didn't expect this to be a quick-and-easy read - especially with my proficiency in Chinese and on such serious topics, but the writing style is definitely a big factor. The well-organized structure (great parallelism), the meticulous diction, and the matter-of-fact tone of the writing make the book a very enjoyable read.
I'm glad that I did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the synopsis is on the back of the cover). All I have to say is that the content is great and the context is even better. I highly recommend this to anyone who wants a neutral tone and an analytical approach in thoroughly explaining the cause-and-effect of the current issues, and is open-minded enough listening to some unbiased forecast for the future.
Back to read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out the book
簡介
本書以2014年「佔領運動」和2015年特首普選制度本地立法失敗為開篇,解析了香港政治之所以走入當前困局的心理、社會、政治和歷史脈絡,這包括:香港社會對於「一國兩制」方針所存在的觀念偏差和在國家政治認同方面所面臨的困難處境,「港人治港」投入實踐之後所面臨的政治隱憂,以及在高度自治原則下,作為中國的特殊政治邊陲,香港在管治上面臨的結構性困難。
當五十年不變的期限來臨之際,2047年的香港何去何從,將直接取決於接下來的二三十年間,中央政府與香港社會之間是否能夠重建政治信任。
本書作者畢業於北京大學和哈佛大學,現任教於香港大學,兼具政治學者和中國年輕一代知識菁英的雙重身份,以其理性和敏銳的筆觸,為所有關懷香港未來的人打開全新的政治想像空間。
作者簡介
閻小駿,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北京大學法學學士、碩士。現任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當代中國政治、比較政治制度與政府改革方面的研究。2012年,閻小駿博士關於中國農民企業家的研究榮獲全球中國研究權威學術期刊、英國《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年度最具原創性論文獎。2012年入選香港特別行政區科研資助局首屆傑出青年學者計劃。2013年榮獲香港大學傑出教學獎。其學術成果曾發表於英國《中國季刊》、澳大利亞《中國學刊》、美國《當代中國研究》、英國《政治與政策》、美國《後共產主義問題》等知名英文學術期刊。他亦曾為《南方日報》、《戰略與管理》、《財經》等中文報刊撰稿,其譯著曾由香港大學出版社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nk
閻小駿:我為什麼要寫《香港治與亂》?
熟悉香港本地政治討論話語的人士,一定早已經發現自說自話乃是香港政治的一個獨特景觀。在香港政治問題的討論中,本地不同派別人士基本上都擁有各不相同的政治觀點、論述方式和預期讀者群,相沿成習;但他們共通的一點則是對於北京治港政策的隔膜。
香港政治說到底是在中國政治大框架下運行的一個子系統。國家級政治的變遷,對香港政治的影響不但是深刻的,而且是決定性的。北京對香港的政策,則基本上確定了香港政治在不同時期的主旋律,也不斷勾勒出「一國兩制」在香港具體落實的型態。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與時俱進的北京對港政策,對香港社會來說實際上是最重要的制度資源;但恰恰在這一點上,香港人往往也是最陌生的。我以為,要改變「自說自話」式的香港政治討論,首先就要瞭解「一國兩制」這個故事在香港以外的另一面。
「自說自話」式的香港政治帶來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因為不瞭解和隔膜,使得香港社會與北京之間長期溝通和交流失靈,雙方「雞同鴨講」,以至於誤解日深。在行動上,香港社會──從建制到泛民──也往往是僅僅憑著自己對北京的模糊的、常常不真實的印象而做出研判,其結果如何可想而知。特別是打出與北京「溝通」大旗的政黨和智庫,細細考究起來,其實內裏也無人對中央政府的政治運行有何瞭解。這樣的溝通其實又有什麼實際效果?「自說自話」式的香港政治帶來的是整個政治局面「刻舟求劍」式的嚴重落伍。當北京政治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發展的時候,香港各方政治人物還在以前朝舊事為依憑憧憬未來虛妄的政治圖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這樣的香港政治發展下去,孰能不危乎殆哉?
「自說自話」式的香港政治模式成因是多方面的。但過去十年中央政府在處理香港問題時的柔性取態──特別是「二十三條」立法、2010年政改和反國民教育運動──三件事上的讓步有莫大關係。這三次讓步,使得香港社會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心理預期,即:只要自己能夠動員民眾、能夠「企硬」,即便自說自話,北京也必定是最後讓步的那一方。這種「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工作方式,確實鼓勵了香港政治中「自說自話」傾向的發展。
在如此情形下,在香港看來,一切瞭解、交流和溝通都無必要,總之「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只要自己堅持立場,最後勝利一定屬於自己。但香港社會尚未深刻意識到的是,這樣的工作方式,是不能套用到新的政治時代的。2013年2月,新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在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就專門指出,「不能讓那種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現象蔓延開來」。這是充分反映中國新領導階層在處理政治和社會矛盾時將採用的、不同以往的工作方式的重要表態。這個指導原則,在北京處理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問題時已被充分貫徹。
就香港而言,今天,適用於過往的政治定式顯然不再具有可延續性和可操作性。在新的時代,香港社會瞭解中國政治運作、瞭解北京的「一國兩制」觀之最新發展就顯得尤其重要。回歸以來北京對於香港政局、香港社會和「一國兩制」落實狀況的觀察、分析和研判實際上是經歷了較長和複雜過程的,其中也有演變、反覆和自我反思。深入了解在新的「自信年代」,北京對港政策的流變,是所有關心香港政治未來人們的必備知識。
《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像》正是在經歷了2014年佔領運動和2015年政改爭端之後,我對香港政治的總體反思以及對新時代北京對港政策的分析和梳理,再加上對「一國兩制」未來不同結局的合理展望。我在書裡第一次詳盡分析了香港政治緣何走入今天的亂局,以及系統提出了香港該如何走出政治困局的辦法。總的來說,這本書試圖系統講述的是在「一國兩制」實施過程中香港人所不熟悉的、另一面的觀念、認知和故事,也試圖把香港政治中最具爭議的政治和政策問題還原到其本來狀態。
《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像》聚焦於政治信任,詳細討論了香港和北京之間如何失去政治信任,而未來政治信任又該如何重建。瞭解另一面的故事,就是希望香港政治能夠擺脫「自說自話」式的話語和操作習慣,而轉向互相瞭解、互相信任和互相合作的新的道路。
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我希望建設未來良性的香港政治能夠從閱讀這本書並瞭解北京的「一國兩制」觀開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